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姚彬彬:《中国禅宗思想史》

发布时间 :2022/04/08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次



引言

对于绝大部分武大师生来说,“禅”这个字眼都略显神秘。当谈及“禅”,许多人可能会想到隐遁山林、枯坐冥思的高僧,抑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类玄之又玄的佛偈,但倘若要更近一步,谈谈究竟何为“禅”,便只能支支吾吾说个感觉,具体的就说不明道不清了。“禅”就是这样,似乎人人皆知,又似乎蒙上了一层模糊的面纱。而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姚彬彬老师和他讲授的betway体育app下载 《中国禅宗思想史》,正致力于为更多的学生们揭开这层面纱,窥见切近历史真实的中国禅宗思想。



239BD

姚彬彬,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佛教史。


Image

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中国禅宗思想史》这门课程,已经在珞珈山上耕耘了约二十年之久,经历了两代教师的传承。最初在武汉大学开设这门课程的,是姚彬彬老师的博士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的麻天祥教授。而在2015年,姚彬彬老师入职武大,麻天祥老师则因年事渐高淡出一线教学工作,《中国禅宗思想史》这门课程的接力棒便传到了姚彬彬老师手中,麻天祥老师则转任本课程的指导顾问。


52FFA

麻天祥老师与姚彬彬老师


当谈起之所以选择开设这门课程,并在佛教诸宗派中选择禅宗思想教学的原因,姚彬彬老师谈到“禅宗是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成熟的、也是最为理性化的阶段。”在姚老师看来,禅宗扬弃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枷锁,摈弃了传统佛教中一些崇拜偶像的金科玉律和繁琐哲学,汲取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种高扬人的主体性、实现佛教的自我“祛魅”的认识论和人生观

正如《坛经》中所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中国由惠能所创造的禅宗,拉近了凡人与圣贤之间的距离,让原本“跪着拜佛”的民众“站了起来”,让人们意识到,众生与所谓“佛”的距离也仅仅在一念之间。“禅宗对于传统佛教的发展是超越性的,是中国文化对佛教的整体性重铸,实现了佛教的自我精神突破和思想革命,客观上,它已经成为一种相当理性的哲学思想,从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姚彬彬老师这样介绍自己选择中国禅宗为教授对象的原因。


Image

担水劈柴,无非妙道

每学期都有各学院同学积极选修《中国禅宗思想史》这门课。这些学生往往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对禅宗的认识更是不尽相同,“特别是每年,都会有些同学由于平时接触过一些社会上的一般性的看法,有些神秘主义的倾向或认识,甚至曾经崇拜过一些所谓的‘大师’,其实那多数都是‘大忽悠’。”姚彬彬老师笑着谈到,而《中国禅宗思想史》作为一门通识课,“就是要解决同学们对禅宗的疑惑,了解更接近于历史原貌的禅宗思想,而不是社会上人云亦云的被神秘化的方面。”姚彬彬老师指出一个例子,便是“坐禅”。如今社会上人们似乎将“坐禅”视为禅宗之代表,而事实上,唐宋时期的禅宗思想,无论是惠能还是其弟子都有许多明确反对“坐禅”这种神秘主义而又流于形式化的方法的论说。姚老师认为,从历史源流上看,禅宗抛弃了印度佛教中基于“主奴意识”的神秘主义成分,实现了“自我意识”的高扬,章太炎先生说禅宗精神是“排除生死,旁若无人,布衣麻鞋,径行独往”,十分准确。

事实上禅宗所强调的,应为“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也就是如今我们常提的“平常心”,这是这门课程所希望传达的意旨之一。“‘平常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都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心态,能够超越暂时性的得失顺逆,可以专注于日常所面对的一事一物的本身。”姚彬彬老师说。在他看来,体育竞技项目,比如下围棋正能说明这个道理——如果在比赛中患得患失、想赢怕输,那反而发挥不了正常水平,更容易输掉;而棋手如果在比赛中专注地尽量下好每一步棋、找出自己能实现的最佳手段,那往往才能发挥出正常棋力。这就是“平常心”。

5DE34



Image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国禅宗思想史》这门课程在不断地发展。与最初相比,如今的《中国禅宗思想史》增加了一些介绍印度佛教思想学说脉络的内容,在对比中更呈现出精进乐观、入世和理性的价值取向;姚彬彬老师还时常会在课堂上结合一些同学们比较关心的时事热点作为案例,从近年的战争问题到《红楼梦》等小说,无所不包。

“《红楼梦》这本书的价值包罗万象,能看到各领域研究的价值。但也有人读此书读至疯魔,有人读此书只能读到‘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其余的价值全漏掉了。这就是因为其在读书时陷入‘代入感’,失掉了‘平常心’。”姚老师认为,研究问题时要注意立场的客观性,不能非此即彼。了解了一些禅宗的思想再去看待生活、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或许会得出与此前不同的观点。

谈及《中国禅宗思想史》及佛教研究的未来发展,姚彬彬老师持有一些独特的观点。在姚老师看来,中国的有关研究不应完全仿照西方的传统思路和方法范式,而应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以免陷入邯郸学步的误区。姚老师特别强调了研究的“客观性”,他提到自己的太老师任继愈先生生前所言:“信教的人不能研究宗教,正像马克思说的,跪着看别人,总是比别人矮了一截,难以保持客观。”不能研究什么就一味颂扬什么,绝不能沦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非此即彼的“二极管”,这都是很不科学,也很不客观的。

如今,姚彬彬老师致力于阐扬中国哲学“真、善、美”的价值取向,让中国哲学更好的发挥现代意义。“中国哲学讲‘真、善、美’的问题,在世界哲学之林中独树一帜,在这些问题上更重视落到实处、重视实践。但是,‘真、善、美’的开显,必须建立在对‘假、恶、丑’的批判之上,才能更有意义的彰显出深刻性。否则容易成了单纯的说教,甚至会化身为社会上流行的那些庸俗的‘心灵鸡汤’。”在姚彬彬老师看来,高扬主体性而兼顾批判性,这就是当前中国哲学应具备的现实关怀和开显其深刻意义的要领所在。

282EB


文字:孙启硕、季永昊

图片:姚彬彬

责任编辑:李猛、卢汉彰

终审:李培蓓、尚晓

邮箱:whugec@163.co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