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访

教师专访 | 高文强:通达真实之境,识得破执之智

发布时间 :2020/11/0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次




破除偏见,深掘慧思


高老师谈及开设这门课程的契机时,感慨良多。“这门课程的缘起,一方面是《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体系设计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弥补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缺失的需要。”老师谈到,在我们的文化教育——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完整”。我们以往的各种课程内容中,儒家的内容占比最重,对道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涉及,有关佛教文化的内容却几乎不涉及,但这三家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脉络。这种教育缺失的后果,则是在当下,即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于佛教文化也知之甚少。大家对此为数不多的理解,都是来源于见闻而已,因此产生了很多对佛教文化的误读,再深入下去也会使得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因此,开设“《坛经》导读”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

undefined

谈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高老师满怀期待。他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首先让同学们对佛教文化产生具体而真切的了解,引导他们排除可能存在的固化偏见。其次则是帮助大家开阔视野,通过了解并借鉴其他文化,活跃我们的思维方式。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存在着思维方式上的明显差异。我们的本土文化中习惯以确定性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佛教文化面对的是“一切皆空”,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如何认识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的真相,这是佛教文化所探讨的,却是我们所不足的。而当这些不同的思路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种完整而多元的智慧。这对于我们建构完整而包容的世界观,颇有裨益。



口授心传,意趣绵延


《坛经》导读课程实际上是今年才开设的。由于大多数学生在以往教育背景中没有佛教文化相关的基础,因此佛教文化中的许多概念、范畴、表达和思维方式,似乎都显得高深莫测,好像是遥远而抽象的。高老师谈到,对于有一定思考性和抽象性的教学内容,他都尽量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来表达,从概念延伸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具体实例,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undefined

在教学设计上,他将课程分为两大板块,前一部分是对佛教文化的基本观念和历史线索、以及《坛经》的基本背景的总括介绍,另一部分则是对《坛经》文本的精读,侧重以具体详实的讲授,传达佛教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作为一门颇具意趣的betway体育app下载 ,“《坛经》导读”课堂中常常会有师生间的积极互动。高老师说,学生在课上受到灵感启发,大胆谈论自己的想法,用新的思维方式反观自己生活——这让他充分感受到这一门课的意义。

undefined

对于教学方式的丰富化,高老师提出在未来很有可能制作出“《坛经》导读”的相关慕课。结合之前“佛教文化”慕课课程的尝试和经验,他仍然希望以娓娓讲述的节奏和方式,自然地传授课堂内容,做能够让人专注和回味的精品慕课。同时也借助慕课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禅宗文化,吸收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精髓。



疏通格局,识得大观


提及高老师和这门课程的缘分,或许还要从久远前说起。在当初完成博士论文期间,他围绕论文选题大量阅读了佛教文化方面的著作,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年前初来武大教书的他,便已经开了佛教文化与文学研究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汲取源源不断的佛学智慧,也一步一脚印地奠定下自己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

undefined

而开设“《坛经》导读”,也让高老师自己对通识教育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觉得所谓‘通识’可以拆开来看,‘通’是通向,也是打通,‘识’如果以佛教文化的视角,可以理解为‘大智慧’。”我们当下高等教育的专业具有明显的分科,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科目与科目之间本有的联系性。而实际上,不同的专业都在研究世界本身,它们观照世界的方式应当是相通的。因此,“通识”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打通格局,帮助我们以更加多元的视角认知世界,从而最终通向成人之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