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新闻

通识资讯

集体备课丨小班研讨的意义和方法

发布时间 :2022/07/29 编辑: 资料来源: 点击次数:次



2022年7月12日上午,阳光明媚,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组于文理学部第五教学楼102教室展开集体备课。这次备课由历史学院潘迎春教授主持,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建东老师、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张申威老师、城市设计学院童乔慧老师、信息管理学院司莉老师、历史学院刘颖洁老师五位老师主讲。参与会议的诸多老师围绕“小班研讨的意义和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推动博雅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自2018年两大导引课程正式在全校铺开,导引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便延续至今,回顾通识教育两大导引课程的四年,小班模式不仅是两大导引课特有,在各个院系专业课之中亦有,对小班模式进行总结、讨论,不仅对于博雅教育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对于全校课程改革亦大有裨益。

undefined

主持人:历史学院潘迎春教授


Image

各家探讨小班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01

文建东:小班研讨与《宏观经济学》

undefined

文建东老师从所授专业课《宏观经济学》出发,认为小班研讨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深度学习。小班研讨课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超越理论、超越专业,即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简单地复制论文与简单摘抄而是通过小班研讨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静态的固化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提升进而达到业余人才培养成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文老师以《宏观经济学》小班课堂为例,对小班研讨课堂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首先是复述课堂内容,即将老师课堂所讲进行复盘与复现,通过向他人讲述从而改善自己学习行为和对知识的理解;而后是自主选题,其一是学生完全自主选题并进行研究,其二则是老师对学生选题给定一定范围由学生自由选择;再后是重新整合内容,即将不同章节有关联的内容进行判断后进行归纳与总结;最后是重难点突破和综合练习,从而让学生对知识能够透彻理解。
此外,文老师还提到小班研讨以小组为形式,考验学生团队合作与分工能力,因此应当强调小班中不论分工而必须合作,且在合作中应当以多种形式防止少部分学生浑水摸鱼和搭便车。最后,文老师强调,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在于闪光的思想、深邃的理论、严密的逻辑而非娱乐化的教学语言和方式;而老师对于研讨小班的引导,在专业知识以外,写作能力、综合能力也应该关注。

0 2

张申威:小班研讨“五问”

undefined


张申威老师结合德国留学经历对何为小班研讨进行探究,认为小班是大班的配套课程。德国大学的研讨课分为四类,作为导论课的练习课、学生为主体的专业研讨课、针对硕博生的高级研讨课、针对特定主题展开的短期研讨课;而两大导引课的小班研讨相对于德国的四种研讨课而言,首先毋庸置疑小班研讨是大班课程的配套,应当对大班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及深化,同时小班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而对于研究型问题、实用性问题的探究,小班研讨课有待加强。
小班研讨课“研”和“讨”孰重孰轻?张申威老师结合自己小班授课中的观察,总结了小班研讨的“低配版”和“高配版”,对小班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不重视、参与度低、对大班经典文本未曾阅读等问题进行讨论,也由此向诸位老师提出问题,即如何让小班研讨课兼顾形式与内容达到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效果?
随后,张申威老师以自己所带小班《国富论》和《审美教育书简》研讨题目变化而引起的学生参与度的变化,以及小班课堂上学生所做视频具体展示高配版小班研讨实例,并结合小班学生对于智力竞赛(quiz)及研讨题目的困惑进行探讨, 提出对小班研讨的题目设计可以更加多元化、从学生出发,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0 3

童乔慧:小班研讨与建筑类课程教学

undefined



童乔慧老师具体讲述了城市设计学院专业课小班研讨教学情况,以及其所开设全校通识课小班研讨课程设计。童老师首先对自己访学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讨课进行介绍,宾大的研讨课按照授课方式分为讲课、讨论和工作室,其中最主要的是studio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而后童老师介绍了城市设计学院的建筑设计课程,城市设计学院以设计类课程为主,教学有较大的公共空间,具体的小班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进行社会考察之后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及ppt展示,而后有工作坊专业设计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作品达到理想状态。
童老师在自己的通识课《中外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中引入了小班研讨的方式,这门课由哲学院和城市设计学院老师共同授课,宏观上把握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微观上具体培养学生对环境美学和生态的认知。童老师提到,建筑欣赏这门课的小班研讨,注重走出课堂、实地参观,即将全部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由不同老师带队,因地便宜对武大建筑进行考察,实地考察与参与既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建筑美学的热情,也能够启发学生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此外,童老师还分享了自己通识课小班研讨中加入模型制作的想法,提出小班研讨看似以学生为主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实际上对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堂设计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

04

司莉:小班研讨课教学模式

undefined


司莉老师首先对小班研讨课的意义进行介绍: 小班研讨课学生自主研究为主,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师生互动的模式也便于老师对学生引导从而使得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小班课堂交流中 。随后司莉老师介绍了国内外小班研讨课几种不同的模式,哈佛大学研讨课将学生人数限制为14名,课程讨论以阅读材料和学生分享为主;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则是每个学期对不同年级学生开设专门的研讨课;中国科技大学1999年首次开始小班研讨尝试成效显著;北京大学2012年开始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试点项目,限制人数同时作出制度性规定,通过对比,司莉老师详细介绍了北大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北大每年开设六个小班,小班研讨部分占学分;小班主要是对经典文献阅读、课外实验、大班答疑。
同时,司莉老师还介绍了和小班研讨相似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主要是课前和课堂环节,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中的疑难解答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最后,司莉老师提出,小班难点在于课题的设计以及实际课堂的组织以及助教团队建设,在这三点上,应加以着重改进。

05

刘颖洁:比较视野下的小班教学思考

undefined


刘颖洁老师此前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曾担任清华大学通识课小班助教,她首先以《学术之道》一课为例向与会老师介绍了清华大学通识课的小班模式。清华大学通识课大课有250人左右,分为15-20组并配备相应数量的硕博生助教;《学术之道》在首席教授14次大班讲座之外有12次小班讨论课,小班讨论课主要包括主题讨论,阅读分享,写作指导和小组协同的写作任务四个部分。主题讲座是围绕讲座展开的沙龙,阅读分享由固定书单亦有自由分享,写作指导则和课堂紧密相关,围绕大学、人才培养和学术展开;此外还有相应的小组作业配合每次讲座;小组的协同写作任务从学期初开始,中间穿插助教指导并在最后进行答辩,合作之中对于学生学术写作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刘老师指出,清华大学通识课在诸多优点之外,亦存在课程密度大、课程难度大、助教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而后,刘老师分享自己在武汉大学担任小班老师的感受。相比清华大学助教时期,武汉大学小班课人数翻倍,由此而来的课程压力也加大;此外,学生课表普遍密度高,排课满使得学生难以投入时间精力放在非专业课且阅读难度大的两大导引课。刘老师谈到了自己小班中出现的问题,其一是在带领小班学生阅读研讨的过程中,因为阅读程度而导致学生所讲愈来愈少而老师所讲内容愈来愈多的问题;其二是只有少部分同学真正参与课堂,更多同学在划水,且课程时间限制也使得研讨难以尽兴;其三是学生对于自己所讲的东西仅仅从知网、豆瓣等寻找答案而对于答案之外的文本乃至内核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
刘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小班授课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其一是话题性问题和深度性问题结合课堂氛围会更好,如在《红楼梦》中先设置宝黛选谁的话题性问题;其二是具有核心主题的连贯讨论也会使得课堂效果更好,如结合《国富论》《正义论》《论法的精神》讨论理性与自由。



Image
小结
本次备课会议,五位老师的分享和探讨,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组对两大导引课的小班研讨课进行问题探究、经验分享及总结,对小班研讨课设计初心加以回顾,并明确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和方法。此后的小班研讨课程设计将在本次会议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修改,从而使小班研讨课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加贴合学生期待、使学生真正参与小班研讨课堂,实现“成才成人”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终生受益。


文字:谢茜茜

责任编辑:李猛、卢汉彰

终审:李培蓓、庄承志

邮箱:whugec@163.com



Baidu
map